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,生物质锅炉推广,是重大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,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,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,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、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。然而,一些地方在推进清洁供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。
1.部分地区清洁取暖方案不够科学合理。不少地区热源选择不当,个别地区出现反复改造的情形,造成很大浪费;改造措施脱离实际。一些地方的“双改”,没有考虑住宅条件和保暖情况,没有收到预期效果;少数改造工程质量差、使用非标产品,不仅影响供暖效果,还存在安全隐患。
2.不计成本推进“煤改气”“煤改电”留下遗患。调研发现,许多农户舍不得用气、甚至出现“改而不用”情形;财政补贴压力较大。由于地方实际税收下降,补贴“双改”的压力大;企业投资回款难,资金压力大。一些企业盲目铺摊子,造成大量资金沉没。
3.个别地方存在乱作为、不作为现象。尽管国家一再禁止“一刀切”,要求“一企一策”,但一些地方依然是急功近利,硬干蛮上;有的地方强行要求“双改”,有的市县盲目扩大农村禁煤区。一些地方强制“双改”导致农村散煤燃烧“反弹”;个别地方对供暖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及时;产品质量和运维服务存在隐患。受清洁取暖“政策红利”影响,许多设备生产、工程建设等企业蜂拥而上,工程普遍低价中标,厂家降低产品质量或服务规格,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。
4.清洁供暖工程实施中出现政策执行走样问题。由于传导机制效率低,经常出现一个政策刚传达到基层、又下发新政策的情况,政策变化快成为实施难的重要原因,直接结果是基层群众没有得到清洁取暖的预期效益。气源不足成为一些地方的“掣肘”,农村地区推广难度更大。受清洁供暖成本制约以及生活习惯影响,一些收入低的居民很难接受高价格的电取暖或气取暖费用;居民对政府补贴的可持续性也心存担忧。
开弓没有回头箭。只有认真总结的经验,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,分类施策,才能建好清洁供暖这项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
1.加强顶层设计,各地要制定推进计划。虽然中央和地方出台了政策、规划,但代煤思路、热源占比、技术路线等问题并未形成共识。必须加强顶层设计,要明确,清洁供暖方向和目标不能变,绿色低碳发展不会变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。从实际出发,各地必须调查研究,研究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,统筹谋划,寻求破解问题的思路和途径,分类施策,扎实推进清洁供暖工程实施,而不能“千篇一律”“一刀切”。既要杜绝“大干快上”,又要因地制宜,力求精准高效,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可持续运行。
2.将建筑节能改造放在重要位置,提高热效率。建筑节能改造,不仅可以有效拉动投资需求,还能收到节能减排、环境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等多赢效果。应加大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,完善激励机制,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清洁取暖改造市场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,提供冬暖夏凉的室温,满足居民群众温度舒适化、个性化需求。
3.完善补贴政策,形成长效机制。清洁供暖工程在试点城市三年后的政策不明朗,地方补贴退坡乃至取消,不仅一些地方烧煤“反弹”的可能性极大,还将造成工程前期投资浪费,农村地区尤其如此;如汾渭平原城市,没有资金保障清洁取暖会成为“烂尾工程”。应分清职责,着手研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补贴期结束后的政策,加大支持力度,适当延长补贴年限,防止取消补贴后大面积“返煤”等问题。优化补贴方式和标准,做好城乡低收入群体、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政策兜底;研究制定合理的清洁取暖费用分担机制,着力推进市场化运行,财政资金主要发挥引导作用,鼓励社会资金进入,居民支付合理费用,保证居民以可承受的价格公平享受舒适的室内温度。
4.坚持科学供暖,采取正确办法推进“双代”工作。推广先进适用技术、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。农村地区,应按照“先供后拆”“以供定改”原则,综合考虑热源、技术先进性、经济合理性等因素,选择技术经济可行的供暖方法;可以探索环保型燃煤炉供暖,鼓励生物质锅炉集中供暖、分户式生物质成型燃料+专用环保炉具、“太阳能+”、水源/污水源热泵等多种方式。
5.坚持高质量,要求清洁供热工程设施设备的经久耐用。一些供暖工程设备使用年限仅十年,与“百年大计”要求相去甚远。因此,要梳理与清洁供暖工程有关的政策、规划、产品标准、工程施工等规定,并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清洁取暖是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的指示,调整相关政策、产品质量和使用年限等标准。
6.建立政府、企业、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结构。提高公众参与度。应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,在热源选择、设备选型等环节给予用户一定的自主权;农村清洁供热工程的推进,要结合乡村振兴、农民“进城上楼”和规划拆迁户等情况,坚守群众温暖过冬底线,不盲目划定“禁煤区”,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,对散煤生产、流通和使用“严加监管”,避免重复改造和投资浪费。
本文标签: 生物质锅炉